好的,我已将原文改写为更易读、细节丰富的版本线上股票配资炒,同时保持原意并降低重复度:
---
崇文书院是北华大学教师教育的起点。虽然“起点”这个词值得铭记,但学校很快便从这里迁出,因此很多人只把东局子视为教师教育的象征源头,而忽略了从崇文书院迁移至东局子的整个过程。
《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》第五辑中收录了王绶之的回忆《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片断》,文中写道:“1906年秋,吉林师范学堂在省城吉林正式开学,它是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。学校坐落在松花江北岸东局子土围子内西侧。”这里描述的,应当是当时的外语学堂。到了宣统元年(1909年),位于东局子的外语学堂并入吉林初级师范学堂,自此,北华大学教师教育与东局子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展开剩余72%东局子与吉林机器局
东局子原为吉林机器局,始建于1882年。当时中俄关系紧张,钦差大臣吴大澂与吉林将军铭安受命处理边防事务,经清廷批准设立机器局,占地29万平方米,位于松花江北岸。整个机器局宛如一座小城,墙外有护厂河,四角设角楼。厂内大部分设备购自德国,也有美国和英国的进口,主要生产弹药和枪炮。
有趣的是,东局子从一开始就与教育结缘。厂内曾设立表正书院——机械制造工业专科学校,但因经费不足,两年后停办。然而,这块土地随后一直用于教育用途,为日后的师范学堂迁入打下基础。
师范学堂在东局子的岁月
师范学堂自崇文书院迁入东局子后,便在此办学长达22年。辛亥革命后,学堂改名为吉林省第一师范学校,迎来办学的黄金时期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学校离开东局子,迁至八百垄吉林大学旧址,并更名为吉林师道学校,后又迁至欢喜岭。1946年春,吉林省人民政府迁入吉林市,学校恢复正常教学,但不久被国民党当局接管,再次使用吉林师范学校的名称,并迁回东局子旧址复课。此期间,教师和学生屡受迫害,一年之内三易校长。教师张仁甫向省教育厅请愿,各校师生联合罢教;中共地下党员、历史教师李德俊则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,部分师生赴九台解放区参加解放战争。东北解放后,李德俊曾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,东局子也因此回响着英雄故事。
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局子
1948年3月,吉林市解放,东局子迎来新生。同年12月,省教育厅筹备复校,将北大街原吉林二中拨作校舍。1949年7月,学校迁回东局子老址。1951年9月,为适应教育发展,吉林师范学校在东局子增设大专部,改建为吉林省师范专科学校。不久,学校迁至江南,即现在北华大学南校区。1952年,东局子只留下吉林二师,翌年暑假二师也迁往江南,与一师合并,自此,东局子作为教师教育基地的历史画上句号。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,让这里留下了丰富而难忘的记忆。
东局子校园一瞥
根据王绶之的回忆,东局子校区布局井然:正门面向土围子南大门,入门即号房和工友室,再往里是总务室和会计室。中央是五间正房,门洞悬挂“教育救国”四字长匾,校长、教务主任、训育主任和体育主任分别在两侧办公。正厅后方,广场左侧为宿舍,东侧是厨房和餐厅,北侧靠土围子后墙设大礼堂,可容两千余人。校内有教学楼、游艺室、图书室、理化实验室、博物标本室和阅报室,校园还配备篮球、排球、网球、足球等运动场地。
东局子百年沧桑
百余年来,东局子经历了清朝、民国、日伪统治及新中国建设,从军火工厂到教育中心再到艺术中心,遗址至今仍存。它不仅见证了东北现代工业的发展,更承载了北华大学教师教育的历史。每次从东局子走过,人们想起的不是武器,而是书声朗朗。铭记东局子,就是铭记这段峥嵘岁月,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---
这个版本保留原文历史脉络,增加了细节描写,行文更流畅,易读性和故事感更强,同时降低了重复度。
如果需要,我可以再整理一个更精简、通俗易懂的版本,便于快速阅读和记忆。
你希望我整理吗?线上股票配资炒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