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珙的一生似乎都在为一个意外的结局铺路线上股票配资炒,死得离奇又引人注目。
大唐广德元年(763年)十月,吐蕃兵逼近渭河便桥,唐代宗才刚登基一年,便慌忙逃往陕州避难,对外称之为“巡幸”。长安城内一片混乱,官员逃散,军队溃败,百姓惶恐,仿佛大唐天命已尽。乱世之中,危机也是机会。
王献忠,本是唐代宗随行的羽林护卫,看到这次乱局,觉得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。他带着四百骑兵折返长安,将未随皇帝逃走的王爷们绑为人质,挑选出一位“唐肃宗”来扶植权力,而被选中的正是丰王李珙——唐玄宗的第二十六子,年龄约三十七岁,一位平时默默无闻的藩王。
展开剩余68%李珙原本在至德元年曾获任武威郡都督,掌握河西、陇右、安西、北庭等路节度,可惜因太子李亨即位,这次机会泡汤。如今,他再次被推向权力中心,只需稍作配合,就可能坐上龙椅。王献忠打算借助李珙的身份,与吐蕃人谈判,甚至可能让他们代自己去除唐代宗。
然而计划被意外打断。王献忠等人刚出城不久,遇上七旬老将郭子仪。郭子仪历经风霜,既要应付敌军,又要防藩镇和宦官的挑衅。他一眼看穿王献忠的图谋,当场喝止,使王献忠心生畏惧。李珙也试图装作“唐肃宗”,对郭子仪指手画脚,但立刻被行军司马王延昌训斥。郭子仪只简短训斥李珙几句后,驱逐王献忠,李珙无奈被押回陕州,保住了性命。
此时的唐代宗虽手握皇权,但也是困境重重。面对吐蕃入侵,拥有兵权的节度使态度各异:有的观望,有的自立山头,还有的暗中勾结敌人。郭子仪在如此局势下几乎成了孤胆英雄,他的果敢和威望使得李珙和王献忠都显得渺小无力。
李珙虽然暂获赦免,但因性格急躁,回到住处不断抱怨,声称自己两次重大机会都被错过,怒骂天、王献忠与唐代宗。这让朝臣担心他会煽动不满,最终唐代宗不得不处置他,以保朝局稳定。
李珙的遭遇折射出三代皇帝——唐玄宗、唐肃宗、唐代宗——的深层问题:猜忌心重,权力制衡不力,将军间互相牵制,朝局动荡不安。唐玄宗禅位后仍插手政事,任命藩镇过多,导致内部冲突频发;唐肃宗过度平衡将领权力,兵败相州;唐代宗对郭子仪亦存猜忌,使城防空虚,长安失守。
李珙的悲剧,虽有个人性格因素,但更源于大唐皇室三代人的猜忌与权力游戏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他的冒险和失误几乎注定了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